"最不符合逻辑的地方,一定埋藏着最深刻的逻辑。"——余秋雨《行者无疆》

为什么要说幸存者偏差?


因为2018年全国II卷的描述即为典型的“幸存者偏差”,且这一例子被引入维基百科。这是一个常见的认知偏差。

幸存者偏差简介


先来段维基百科的解释:
幸存者偏差(英语:survivorship bias),另译为“生存者偏差”,是一种认知偏差。其逻辑谬误表现为过分关注于目前人或物“幸存了某些经历”然而往往忽略了不在视界内或无法幸存这些事件的人或物。其谬论形式为:幸存过程B的个体A有特性C,因此任何个体幸存过程B需要有特性C。有特性C但无法幸存过程B的个体被忽略不加以讨论。逻辑偏差在于只关注筛选结果做出评估,而忽略筛选条件与筛选机制等信息。用俗语“死人不会说话”来解释其成因意指当取得资讯之管道,仅来自于幸存者时(因为无从由死者获得来源),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之偏差。这种偏差可以导致各种错误结论。

应该没人想去看这些术语解释, 幸存者偏差即“死人不会说话”,人们常常关注到成功者,也就是幸存者,却忽略了了死者,也就是失败者。
再放个常见的例子:
每个成功者都很努力,所以只要努力就能成功。
很明显,这是错的,可是错在哪里呢?
从幸存者偏差角度来讲,此例却无提出努力却失败的人,直接无视了失败者。

还有几个常见例子:
为什么好莱坞拍的都是大片?

因为拍烂的电影根本没有机会在国内上映,

你根本没机会看见。
某电台记者在高铁上采访乘客是否买到车票。

而买不到车票的人根本上不了车。
经商致富的成功者出书介绍自己的成功办法。
与该书作者做了相同事情的其他人,未获成功,但失败者是无法出书的,所以我们会误以为该书介绍的办法就是成功的途径。
跑酷怎么这么酷?

失手的早死了,怎么给你传视频?
那么下面这个呢:
某记者在网上搜出“民国小学生作文”,文采极好,于是记者总结道:现在的小学语文教育和民国时没法比啊!

     


还是错的!
民国小学生作文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,必然是当时就是佼佼者,它是幸存者,代表不了当时民国小学生的整体水平。
 

现实生活中的幸存者偏差


很熟悉的一个例子,尤其在吹B饭局上多见:
读书无用论
谁谁谁没上过大学,如今照样挣大钱,手下全是硕士博士。而好多读书认真用功,考上大学的人,毕业后反而不如那些没好好学习的人混的好。

两个关注点:

1.低学历者的成功被人关注并无限放大
2.高学历者的失败被人关注并无限放大
有什么特点?
这两个事例都不常见,且符合吹B者的观点,所以极易被人关注并吹捧。
低学历者的失败,高学历者的成功却司空见惯,无人提起,而恰恰这些才是普遍现象。
低学历者的成功就是幸存者,如果我们只关注幸存者,而不去看死人(普遍现象)这个庞大的群体,结论就会出错。
就像寒门子弟考上清北被大肆宣传,一个北京上海人考上根本没有人理是一个道理。
 
又如游戏主播
你看到某游戏主播收入百万,于是自己也想去当,觉得自己也能这么干,还可以打游戏。
算了吧!
中国的网络主播人数已超过百万,只有不到1%的人,能够年收入百万千万。你看到的只是百分之一。
你看到那些一天只有个位数观看的主播吗?
你看不到,你的首页只有千万关注的大主播。
你看见了站在塔尖的人,却不想看到这条路曾经埋葬了多少理想和年少。

总结


幸存者偏差,即人们只关注到幸存者,而不关注死者(也无法关注,他们已经“死”了)。
这是很常见的认知偏差,更有甚者利用这种偏差诱导舆论方向(媒体)。
只有同时关注到幸存者与死者,才能最大限度避免盲从。
别让幸存者影响你的判断
这个世界远比你看见的复杂
看不见的弹痕才是最致命的
最后修改:2019 年 12 月 07 日 11 : 01 PM